研修課程
課程概述
后疫情VUCA時代,數字化轉型成為任何企業突破瓶頸、實現長效發展的必由之路,而數字化轉型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真正的目的是實現創新、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和探索建立可持續發展商業模式。本課程就是為了這個目標而產生,并利用原創的“新PEST商業模型創新畫布”實現了“教、學、練、評”多維聯動的培訓模式。
傳統經管領域的PEST分析是指宏觀環境的分析,P是政治(politics),E是經濟(economy),S是社會(society),T是技術(technology)。在分析一個企業所處的背景的時候,通常是通過這四個因素來分析企業集團所面臨的狀況。
如今在5G、大數據、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風起云涌的創新時代,PEST這個模型已經不能滿足企業決策的要求,需要質的突破、賦予時代的新內涵。在本課程中PEST模型不僅在內涵層面繼承了經典理論的定義,在具體的落地層面擁有了完全原創的創新含義:
l P:Policy(指導政策)、P blic Relation(公共關系)
l E:E-commerce(電商平臺)、Ecology(生態圈)
l S:Social Media(社交媒體)、Sales Channel(銷售渠道)
l T:Terminal(終端形態)、Transportation logistics(交通物流)
本課程直接針對當下企業在經營發展中遇到的以下難點和痛點:
1.企業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做出的決策缺乏科學依據和論證,戰略流于形式不能落地,或沒有足夠的風控依據。
2.企業戰略定位不明確,戰略管理模式單一,缺乏創新性。
3.閉門造車,企業的戰略忽略了圍繞國家戰略這個大原則,不能形成企業核心競爭力。
4.理想主義,企業的商業模式依托于“融資、燒錢”,不能立足真實生態,不能有利于企業提升造血能力。
5.企業要么缺乏創新意識,要么創新創意與現實市場需求脫節。
6.數字化轉型流于表面,缺乏與業績結合的真正落地點。
7.新媒體時代日新月異,企業跟不上新型營銷模式、追不上年輕客戶的新鮮口味。
…
解決以上問題,我們不僅要理解、掌握新PEST模型中包含的多組跨界概念,還需要理論聯系實際,通過案例研究讓學員產生一定的體感和共鳴。在理解概念的基礎上,學員還需要有一個具體落地工具,直接通過不長的上課時間擁有了解決具體問題的經驗,或者起碼明確了問題的解決方向和對策。
以上就是本工作坊課程研發的初衷和立志達成的培訓使命。
課程目標
本課程立足“創新思維”和“數字化轉型”,落地結合“戰略管理”、“創新管理”、和“供應鏈管理與運營”、“管理者能力提升”等部分重要內容,實現以下培訓目標:
1.企業骨干深刻梳理自身核心優勢和競爭戰略,不再僅僅低頭匆匆趕路,而是要抬頭開始審時度勢、運籌帷幄。
2.確保企業的戰略規劃符合國家戰略引導,盡可能利用地區政府或開發園區的幫扶政策。
3.幫助企業深入理解“內循環為主的雙循環”經濟建設概念,綜合國內外資源,設計自身企業核心領域的生態圈而不是把商業模式建立在空中樓閣之上。
4.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社交媒體資源,讓企業具備“私域流量”和“IP打造”的基本觀念和思路,控制市場投入和經濟產出的關系。
5.新技術是手段,提升用戶觸點的場景化體驗感和充分挖掘客戶生命周期價值是目標,企業需要通過本課程破除對數字化轉型的一些誤解,提升數字化、智能化手段在自身企業的運用能力。
6.增進企業核心團隊齊心協力的集體決策能力,提供共創共贏的集群智慧實用工具,培養企業的學習、分享、創新的先進組織文化。
適合人群
1.企業核心戰略領導層
2.企業市場策略制定者
3.企業中高層管理團隊
課程特色
1.針對實際問題:基于講師二十年創新、創業、變革管理相關的學習研究和實踐經驗,講透戰略和創新領域的核心概念。
2.理論緊密結合真實解決問題的工具,經過時間不長的培訓讓學員當場學會使用工具,并且當場提出有價值的原創方案。
3.運用“卡牌”、“畫布”、“沙盤”等先進培訓工具:綜合運用原創的行動教學方法,讓學員親身體驗、融入氛圍,提升學習效能。
4.“學、練、評”滾動推進,保障“案例的真實感”、呵護“課堂的情緒度”、聚焦“學習的注意力”,帶領學員循序漸進的爬升“知識階梯”。
內容綱要
課程整體6小時分為上下半場,各3小時,當中需要安排午休調整。
上半場通過大量舉例和案例比較幫助學員深入理解“新PEST商業模型創新畫布”所涉及的所有關鍵性概念,以及概念間的關系。同時將會講解模型畫布如何使用,解釋下半場的工作目標和工作模式。
下半場學員開始按照“項目企業”分組,自己動腦動手原創一套自己解決問題用的“卡牌”體系,在原創的“新PEST商業模型創新畫布”上運用卡牌多重組合搭配形成大量戰略創新想法,并用報事貼實現優先級排列。原創卡牌約需要1小時,畫布運用需要約1小時,小組間復盤、交流需要約1小時。
按照一個小組3-7人規模為標準,理想的一堂課由1-4個小組組成,也就是可以做4個企業案例(主要受限于復盤交流時間),或4個小組從不同角度做同一個企業的案例,一場培訓的學員為3-28人,需要支持30人以內的“即可聽課、又可分組開展工作”的培訓場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