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課程
課程背景:
長期以來,會計與稅收作為焦不離孟、同舟共濟的兩個領域而處于關聯性的互動與演化過程當中。隨著國家降稅降費以及會計準則的不斷更新,持續的變化讓會計與稅法對所得稅處理差異日益擴大。會計與稅法對企業所得稅處理的差異造成的稅務風險成為企業和稅務機關都無法回避的管理重點,調整兩者差異的所得稅會計成為會計界乃至財稅界研究的熱點。
課程收益:
本課程立足會計和稅法對所得稅處理差異的剖析,側重有利于企業稅務風險防范的角度,了解稅法主動適應會計準則的可行性,掌握稅法主動協調于會計對更好完成稅法和會計各自管理經濟職能的可能性,避免會計在進行稅會差異核算和確認過程中可能引發的稅務風險問題。
課程時間:2天,6小時/天
課程對象:企業高管、部門經理、中層管理者、財務人員、預算相關人員
課程方式:講師講授、案例研討、角色演練、小組討論等形式的互動式,要求全員參與。
課程大綱
第一講:相關概念的理論界定
一、會計的概念界定
1.會計的基本功能
2.會計的功能
二、稅法的概念界定
1.稅法的基本職能
2.稅法的基本框架
三、所得稅會計的概念界定
1.會計利潤
2.應納稅所得額
四、稅務風險的概念界定
1.稅收征管法相關條款學習
第二講:會計與稅法對所得稅處理差異稅務風險起源
一、會計與稅法對所得稅處理差異產生的根源
1.稅會的職能不一致
二、會計與稅法對所得稅處理的原則差異
1.可靠性原則下真實性判斷標準不一致
2.權貴發生制原則下權貴認定標準不一致
3.歷史成本原則下計置基礎不一致
4.實質重于形式原則下形式要求不一致
三、會計與稅法對所得稅處理的具體內容差異
1.收入確認的差異
2.收入范圍的差異
3.成本費用確認的差異
4.成本費用范圍的差異
四、會計與稅法對所得稅處理差異稅務風險形成的原因
1.會計與稅法對所得稅處理差異帶來的主觀籌劃可能
第三講:會計與稅法對所得稅處理差異稅務風險的客觀成因
一、稅會跨期事項會計處理權責認定差異處理
1.預收租金的財稅處理
2.政府補貼的財稅處理
二、稅會收入成本費用可靠性標準差異處理
1.壞賬準備的財稅處理
2.安全生產費的財稅處理
三、稅會優惠性調整計量基礎差異處理
1.加速折舊的財稅處理
2.研發費加計扣除的財稅處理
第四講:會計與稅法對所得稅處理差異稅務風險的主觀成因
一、基于會計信息需求目標調節會計與稅法差異處理選擇
二、基于延遲納稅或避稅目標調節會計與稅法差異處理選擇
三、基于總體目標調節會計與稅法差異處理選擇
案例解析
第五講:收入類風險識別
一、視同銷售業務
二、接受捐贈的收入
三、勞務收入會計與所得稅處理
四、不征稅收入和免稅收入
案例解析
第六講:扣除類風險識別
一、工資薪金支出
二、三費支出
三、業務招待費和廣告與業務宣傳費支出
四、捐贈支出
五、加計扣除
案例解析
第七講:資產類風險識別
一、固定資產
二、長期待攤費用
三、其他資產
案例解析
課程總結與回顧
課程主要內容總結與回顧
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