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課程
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源遠流長歷久彌新,鑄造了文明古國的中國心、民族魂,成為了炎黃子孫的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民族向心力的力量源泉。縱觀世界文明源流與演變,返本開新,中華智慧亦盡在道中。秉持承繼往圣先賢的睿思和淵博之學,承繼璀璨生輝的文明長河之精華,使中華文化生生不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中華文化綜羅百代,廣博精微。我們沉浸在五千年的思維智慧和史書典籍中,以史明智、以醫養身、學哲思辨、易術知化、匠心養性…懷揣敬畏之心,根植于內心的修養,此《國學與國醫智慧大講堂》做為文化的載體,使我們享受過程并充分浸潤領悟其中的博大與精奧,從而掌握立身處世之本,在世界文化激蕩和未來繁衍新格局發展中穩固根基。
頂級國學大家親臨授課,轉知成智,知行合一;
參伍以變,錯綜其數,崇德廣業,道義之門;
以史鑒今,以儒做人,以易啟智,以道明德,以禪見性,以醫養生,以法御術;
國醫大師的搖籃,北平國醫學院傳人親臨授課,啟智調身,學研集合,學練踐行;
萬名企業家同校為友、精英同窗,開啟高級的思想碰撞;
參訪國學、佛教、道教圣地,在古典時空里的儀式感中切身體悟傳統文化之精髓。
第一單元國學的價值與應用
《國學的經世致用》《儒釋道經典》《國學與家國情懷》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對傳統文化中適合于調理社會關系和鼓勵人們向上向善的內容,我們要結合時代條件加以繼承和發揚,賦予其新的涵義。
第二單元中國古代的政治與文化
《中國通史》《中國古代政治演變》《中國古代官僚政治制度》
政治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和社會的上層建筑,出現在產生階級對立和產生國家的時候,并總是直接或間接地同國家相聯系。政治同各種權力主體的利益密切相關。各種權力主體為獲取和維護自身利益,必然發生各種不同性質和不同程度的沖突,從而決定了政治斗爭總是為某種利益而進行的基本屬性。經濟、社會生活、文化方面和意識形態方面的利益,權力的追求以及某些心理滿足等,對于各種權力主體來說,都是政治運行的基本動力。
第三單元中西方哲學交融與差異
《西方哲學發展歷程》《中西方哲學思維差異及影響》《中西方文化互學互鑒》
中西方哲學是兩大思想文明的結晶,由于這兩種哲學滋養了在現代世界中有巨大影響力的中國文明和西方文明,所以對兩種哲學的比較和探討從來沒有停止過,本單元從“國學”和“西學”中尋找智慧,虛壹而靜,探求中西文明的源流,體會中西智慧的本質,借鑒其有益成果。
第四單元周易大智慧與文化自信
《讀周易識萬物相生之道》《推天道以明人事》
《周易》是中華文化的根源,儒家尊之為“群經之首”,道家崇之為“三玄”之一。通過學習理解周易智慧中萬物蘊涵的變化以及變化中的不易之道。學懂周易就是獲得了通權達變的高度人生智慧,方能應時因機適遇,創拓出最為真實而理想的人生德、業之輝煌。
第五單元《道德經》與道家思想解讀
《道德經》《悟天道、地道、人道,道盡人生智慧》
老子《道德經》是一部偉大的作品,是一本智慧書,上到萬物起源,下到為人處世,老子對這些問題的本源都想的非常通透,是開創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之先河的代表作。老子的學說對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傳統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先后衍生出了道家和道教,為世人注目。
第六單元世界文明源流與演變
《世界通史》《文明的起源和發展》《未來的沖突和演變》
縱觀全球文明的起源、沖突和演變,廣泛了解有關“世界歷史”學科的基本信息,人類歷史的理論和方法,培養構建整體人類歷史框架的能力。古為今用,從歷史的長河中汲取人類文明的深層智慧,應對現在社會的各種挑戰。
第七單元史籍舉要
《左傳》《史記》
解讀唯有讀史,才得見古事所以知今,明人心人性,得借鑒。《左傳》不僅是史學的權威,也是文學的權威,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敘事完備的編年體史書,在古代史學發展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史記》,被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它是中國正史第一部,二十四史之首。
第八單元中國傳統文化與民間藝術
《中國民間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與發展》《探尋中國傳統民藝之美》
中華五千年歷史,經歷著朝代的更新,人類不明不斷進步,民間傳統文化藝術豐富多彩,繪畫、書法、剪紙藝術、皮影等等,既具有精神文化性質,又具有文化物質特性,這些都是我們祖先千年里得出的精髓,我們要像銘記歷史一樣,看清傳統文化藝術的價值與應用。
第九單元中醫文化的傳承與共享
《漫談中醫基礎》《中醫無界文化共享》《孔伯華學術思想傳承》
醫之活人,何分中西,其存心一也,愿努力發揮,以期理法臻于至善,達于全球,使病者有所依,必先從教育人才始。”——孔伯華。《中庸》說: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人類行為受思想指導,今天的思想實際上承襲了上一代的思想,思想來源于記憶,來自于廣大的人群。因此,我們的任務是:將這些思想精髓,將中醫的博大精深,還給廣大民眾。
第十單元醫術與道教思想及道術關系
《認識神秘的道醫文化》《道醫道家養生功法》
游學道醫圣地,道醫是中醫里面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長期以來,無數的修道者利用自己所掌握的醫學知識和修行方面的感悟,逐漸總結了調理身心的方法,逐漸促成了道醫學的形成。隨著時代的展,在道家發展的歷史上,后代的著名道士對于醫學都有很深的研究,因此漸漸地,道醫也有了自己的理論體系和獨特的診療方法。
第十一單元陰陽五行養生與五運六氣詳解
《天人合一五運六氣》《五運六氣在臨床中的應用》
五運六氣,簡稱運氣,又稱運氣學說,為古人研究氣候變化與疾病關系的一門學問。方法為運用陰陽五行生克制化理論,以干支系統進行演繹,總結人在宇宙中的生理、病理變化。運氣學說為一綜合學科,其范圍涵蓋古代天文學、氣象學、物候學、地理學,屬于醫學氣象學和時間醫學的范疇。用生活中常見事物或事件解析陰陽五行、五運六氣,目的要讓學員掌握概念,能簡單應用。
第十二單元《黃帝內經》與養生
《黃帝內經》的古人智慧《經絡、四季養生》
《黃帝內經》是幾千年醫藥養生修煉的活水源頭,是我國第一部養生寶典。由《素問》、《靈樞》兩大部分組成,引導我們順應自然的力量,幫助我們認知生命、尊重生命、靜思生命,于細微處領略世間的玄妙智慧。本單元主要闡釋《黃帝內經》的成書與淵源,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書中所解密的長壽養生精要,《上古天真論》的養生理論,養生調神術,以及“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養生哲
學深意。
北京、山東曲阜、湖南岳麓書院、五臺山佛學、道醫圣地。
熱愛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各界人士
●課堂經典研習+圣地游學+主題活動+心靈禪修;
●名家名師親自授課解讀經典,探討國學商道精髓,觀名山大川,訪文
化古地;
●多種學習形式相結合達到修身養性,提升素養,陶冶情操,開啟人生
智慧。
學制一年,每個月集中授課2天(周末)
定期舉辦“企業家成長高層論壇”,以傳統文化為紐帶,搭建企業家學習交流平臺,共享國學智慧。
擬邀師資(排名不分先后)
樓老師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北京大學宗教文化研究院名譽院長。代表作有《國學精神--中國的品格》《郭象哲學思想剖析》《試論近代中國資產階級改良派的哲學思想》等。
楊老師 中國孔子研究院院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現為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中央委員,國際儒學聯合會副理事長、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中國哲學史學會常務理事等。
姜老師 中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信息化與網絡經濟研究室主任,研究員中國科學院《互聯網周刊》主編、信息社會50人論壇理事、中國管理科學學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信息經濟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信息化百人會成員。1984年畢業于南開大學中文系。曾任《農民日報》評論部副主任,原國務院信息辦政策法規組、原信息產業部信息化推進司,《農民日報》十佳新聞工作者之一。
岳老師 1995年任北京大學教授,被譽為“北大三杰之一”。曾任北京大學政策研究室主任,九三學社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長期從事中央和國家政策研究工作,參與大量重要政策和文件、重要講話和文章的調研、討論和起草工作。多次受到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中央領導接見。
杜老師 著名學者,臺灣大學哲學博士,曾任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現任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上海抱樸講堂主講教授,廬山白鹿洞書院儒學主任。
吳老師 文學博士,哲學博士后,現在陜西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佛教所所長,陜西省政協委員,國際佛教禪修學會執行會長。
萬老師 文學博士,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武漢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所長,武漢大學漢語言文學典籍整理與研究中心辦主任。
林老師 著名哲學家、宗教學家,臺灣大學第一位哲學博士,現任山東大學特聘教授、臺灣元亨書院院長,曾任臺灣慈濟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李老師 北京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哲學家張世英先生高徒,哈佛大學(1998-1999)和柏林洪堡大學(2003-2004)訪問學者。主要研究領域為:西方哲學史、現代西方哲學、德國哲學、生命哲學等。
張老師 1948年2月26日出生于天津,籍貫河北寧晉,中共黨員,中醫內科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醫藥衛生學部主任,中國醫學科學院學部委員,天津中醫藥大學名譽校長,中國中醫科學院名譽院長,“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技術副總師,國家重點學科中醫內科學科帶頭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醫傳統制劑方法代表性傳承人。
孔老師 孔子第七十六代孫,四大名醫之一孔伯華先生之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孔伯華中醫世家醫術”代表性傳承人,孔醫堂中醫連鎖醫療機構創始人、董事長,北京伯華國醫傳承發展中心理事長,中華孔子學會孔子后裔儒學促進會常務理事,白求恩精神研究會醫學人文分會副會長,北京市中醫藥師承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曾經榮獲:2015年中華兒女年度特別推薦人物、北京市非遺保護貢獻獎、全國中醫藥科學普及金話筒獎、改革開放40周年中醫藥文化傳承特別貢獻獎、孔子文化獎等。孔令謙先生先后師從孫劍云、田秀臣兩位大家學習形意拳和太極拳,研習太極與養生之道20余年,深得太極之精髓。
賀老師 博士、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副院長,北京市教學名師。兼中華中醫藥學會內經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世中聯運氣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廣州中醫藥大學講學教授,福建中醫藥大學客座教授,國家圖書館文津講壇特聘教授。
楊老師 著名中醫,北京市政府顧問,北京世紀楊氏新藥管療法研究所所長。1992享受政府特殊津貼。閻老師北京大學人文學部副主任,歷史學系學術委員會主席,學科學位分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教學名師。
李老師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北京大學歷史與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學術委員,北京大學德國研究中心成員,《北大德國研究》編委,北京大學歐洲研究中心成員,北京大學地中海研究中心主要成員,中國德國史研究會理事,中國歐洲研究協會成員,中國歐洲一體化史研究會成員。
喻老師 歷史學博士。現任遼寧師范大學歷史文化旅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講中國史學史、史學論文寫作、中國近現代文化史、中國近現代史史料學等課程。
丁老師 北京大學中古史研究中心、東北亞研究所研究員,《原學》雜志編委、副主編,東方歷史學術文庫編委。
趙老師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研究方向:10世紀以來的中國社會史、歷史人類學、民俗學史。兼任第六屆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成員、第十屆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副主席、第九屆北京市文聯副主席、第六屆北京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
張老師 中國史學會副會長,中國元史研究會會長。1992年7月至1995年7月任北京大學歷史學系講師,1995年7月至2007年7月任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2007年7月至今任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2002年7月至2006年7月任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副主任,2008年4月至2015年2月任北京大學歷史學系中國古代史教研室主任,2015年2月至2019年12月任北京大學歷史學系主任。